中国网:“弹性离校”需要刚性的财政保障

深改时评 > 来源:中国网 2017年03月22日 A+

原标题:

  小学离校时间早,难倒不少双职工家庭。南京市实行“弹性离校”制度后,有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“弹性离校”,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,也充实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。目前南京“弹性离校”多为学校自管自办,学校面临不小的人力及经费压力。(人民日报3月21日)

  实行“弹性离校”,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,针对“一刀切”让学生离校给家长接孩子带来的不便,而推出的一项“惠民”措施。但很显然,如果不解决配套经费,改革管理模式,“弹性离校”又会遭遇尴尬,发展下去,很可能会“名存实亡”或者走调变形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此前,南京市政府下发通知,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,南京市所有公办、民办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“弹性离校”制度,并明确,有关经费由财政提供。那么,为何学校会有经费困难、压力?财政拨款没有?拨款是否到位?如果没有拨款,或者拨款只是象征性的,那弹性放学必然引起学校反弹,推行面临诸多隐患。

  在刚刚落幕的两会上,“弹性离校”就是一个引起舆论关注的话题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,从去年起,教育部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,实现“弹性放学时间”,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。他同时强调,在操作方式上,“课后服务”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,可以通过“政府购买服务”“财政补贴”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。而在这之前,教育部出台了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、人员、场地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,积极作为,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。

  在笔者看来,“弹性离校”要得到有效落实,必须坚持公益导向,虽然这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——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,既要求政府履行投入保障责任,又强制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接受,而课后服务是由学生(家长)自愿选择参加——但政府部门应将其纳入财政预算,补贴学校提供服务的费用,避免因经费不足,影响学校、老师积极性,以及学校向家长收费,又引发乱收费质疑。与此同时,对于课后服务的服务内容与学生安全,需要学校引入民主管理,防止当年曾经困惑学校的晚托班管理、服务问题重演。我国中小学以前是有晚管服务的,可由于向家长收费、有的学校借晚管班补课,而遭遇质疑被取消。

  从目前已经试点弹性离校的地方看,基本的做法都是财政买单,参加学生完全免费。但费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。比如,政府的拨款补贴是否能维持课后服务有序运行?如何保障教师加班提供课后服务的权利和待遇?如何给学校购买课后服务的自主权?政府财政能否持续买单?等等。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说法,课后服务为非义务教育范畴,在政府补贴之外,可以购买服务。如果有的地方允许学校向家长适当收费,那很可能又出现新的乱收费问题。因此,在提供课后服务时,政府部门就应该有充足的预算,并把这作为常规预算项目。

  任何政策的落实,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以及必要的配套措施,这都需要在制定政策时,就进行充分论证。推出政策,需要多少经费执行没搞清(包括是否把民办学校也纳入保障范畴),经费的出处没解决,政策执行必定出现混乱。对于学校提供课后服务,教育部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校老师就应提供免费加班服务,而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利益,或把课后服务纳入工作量,或给予加班报酬。这是执行政策的务实态度。只强调学校责任、教师责任,不强调政府责任,好的政策只会看上去很美。

  另外,对于课后服务,教育部和已经启动试点的地方教育部门,都表示要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,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。这有两方面问题,一是行政规定能否得到落实,靠谁来监管?二是学校的课后服务,完全可以利用学校资源,给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,包括体育、艺术、音乐、科技、手工活动等,由学生自由选择,这会令课后服务丰富多彩,如果行政规定很死,学校只把学生集中起来提供看护服务,要求学生自习、完成作业,课后服务的价值就大打折扣。更重要的是,开办课后服务,吃力不讨好,教师不情愿,学校面临安全压力、“违规”压力,谁高兴做,怎么可能做好?这也是课后服务在家长和教师那里评价“两极”的原因:家长很欢迎,学校教师反对。

  调动教师积极性,既避免课后时间用于补课,又让学校真能开展各种兴趣活动的最好办法是,政府财政保障经费,给学校更大的设计课后服务的自主权,并引入家长委员进行管理、监督、评价。这要求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思维以及学校进行内部治理改革。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思维进行管理,课后服务就不可能搞好。因此,提供优质课后服务的过程,实质是我国推进中小学教育管理与学校办学改革的过程,而不只是把离校时间进行调整那么简单。

编辑:张广琳 责任编辑:
860010-1102010100
1 1 1